Books

九月至十一月书单

《邻人之妻》

很色的一本书,翻译成中文估计会有删减,叹气一百声。大部分篇幅讲《花花公子》杂志的创始人海夫纳,讲《花花公子》如何精准定位男人的需求而成为该细分市场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书中除了部分色情描写外,还写了美国最高法在第一修正案的框架内对性表达的解释。不得不说性表达的自由就是这些色情杂志一步步抗争而来的,向这些勇敢的杂志老板致敬。

《人间失格》

丧,太丧了。抑郁的人看了这本书估计会去自杀。话说作者太宰治就是自杀身亡的,过早看穿生死也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啊。

《遮蔽的天空》

三个文明世界的人在化外之地的旅途。三人性格迥异,最后的结局也不尽相同。书里对非洲的描写真是让人对那里的住民产生同情,没有干净的水源,缺乏先进的医疗。要帮助他们还是从这些方面入手吧,铁路什么的还是算了。

《大棋局》

美国人在苏联解体后写的关于地缘政治的书。现在回过头去看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大部分都印证了书里写的内容。书里也写了台湾问题,基本符合目前现状。书中有一个观点,当世界上不存在一个超级大国时,世界就一定会陷入混乱。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有空可以找找书看看。

《侠隐》

电影《邪不压正》的原著。我先看完了小说,再去看的电影,但电影看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尴尬的要死。书中对北京人在七七事变前后的生活状态有详细的描写,看着很过瘾有很强的画面感,看小说的同时就像在看一部黑白老电影。

五月至八月书单

真是隔了好长时间,时间隔得太长有的书都有点忘记了,以后还是尽量一两个月写一次的好。

《一个被出卖的杀手》

引人入胜的小说。讲的是一个被陷害的杀手如何复仇。人们总喜欢以貌取人,这里面的杀手也长着一张恶人脸,但即使可恶的人,也有善良的部分。最后到底是被他人出卖,还是被自己的善良出卖,那就无从知晓了。

《活着》

一个人名叫“福贵”,但一生却坎坷痛苦,也许福和贵在他年轻的时候被透支光了吧。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年轻时家里有地挥霍无度,结婚后遇上战争苟且偷生,建国后随波逐流妻离子散。要说哪部分最惨,我想应该是建国后吧。真的是国家的一个小拐弯就是普通的人一生。这本书也可以有个副标题————how life got miserable by communism。

《自卑与超越》

人活着是为了追求优越感。看完这本书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其实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解决自卑,而是让人换个格局和角度去看待活着的意义。

《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一生。唐宋八大家之一,话说他老爸和他弟弟都位列唐宋八大家。能想象吗,一家子三个人占了八分之三。王安石变法是苏东坡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之后便是贬贬贬,最远到了海南。那个时候的海南不像现在是个度假胜地。让人钦佩的是苏东坡的气度,没有因贬谪而郁郁寡欢,最终熬到宋神宗挂了被太后起用。苏东坡一生不仅留下了政绩,亦留下了无数的诗篇,试问历史上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说他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

《罗生门》

每个人都有自己立场,所以针对同样的事情,经常是人说人话,鬼说鬼话,即使相互之间是矛盾的。罗生门其实是小说集,除了被人熟知的“罗生门”外,还有其他小说,挺有意思,值得一看。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基于现实新闻的创作写作。建桥工人的那部分写得真是好。作者的另一本书《邻人之妻》最近也在看。

《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的这本小说会告诉你,对于某些人,真正的free will是存在的。而除了这部分极少数人之外,大部分人的free will只是在有限的选择中做自以为是的选择题而已。

《鼠疫》

加缪的这本小说讲了一座城市在鼠疫围困下的存亡兴衰。鼠疫只是一种象征,现实生活中能困住人的都是“鼠疫”。

《极简欧洲史》

快速了解欧洲的一本小书。书的一开始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经历了上千年的黑暗中世纪后能在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阶段把亚洲远远地甩在身后?这真是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三月至四月书单

《绩效致死》

副标题:通用汽车破产启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通用汽车曾经还破产过。这本书其实就是在讲到底是KPI重要还是好的产品重要。比如一辆车,一开始可能很赚钱,也能满足员工的KPI,但庸俗的外观、廉价的部件却可能为未来埋下祸患,销量无法后继、大规模的召回等等。绩效就是考查什么就会得到什么,除此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当然愿意花几倍的钱搞绩效考核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湖畔》

折射日本畸形教育的推理小说。讲的是一帮父母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不择手段的故事,不择手段当然就牵涉到了命案。好好的升学搞得跟演艺圈似的,作弊,色相,贿赂,杀人……这样的教育又能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呢?没错,中国也是。

《必须找到阿列克斯》

反转又反转再反转还反转的推理小说。一开始你以为是这样的,随后打脸;看到一半你以为肯定是这样的,又被打脸。对于不按套路出牌的推理小说,除了被打脸打得嗷嗷直叫好以外,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菊与刀》

去了一趟日本后对日本以及其民族产生了兴趣。这本书应该是了解日本国民性格的圣经。总结下来,基本就是日本人是两种极端的结合体,天皇很重要,义理很重要。这本书写于二战后,至于现在的日本人是不是还是这样,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国民性格一般是有继承性的。很想知道日本人自己看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感想。

一月至二月书单

《穿越百年中东》

自打小时候起便能在新闻里经常听到以色列、巴勒斯坦、什叶派、逊尼派……相比起新闻联播里后十分钟的西方国家新闻,中东人民真的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本书把造成中东现状的前因后果讲的非常清楚,包括中东每个国家的介绍。原因是清楚了,但解法呢?中东的乱局或许就跟当下中国的政治体制一样,无从抵抗,无从阻止。中东的乱局有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各种原因,那么中国的政治体制呢?如果说中东之乱还有情可原,那么中国就完全是自作自受。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啊。

《黑旗》

看完中东看ISIS的崛起。这本书事无巨细地写了最初的扎卡维到后来的ISIS。中东乱局其实也是一部极端主义发展史,ISIS就是从第三代极端组织基地组织中诞生的第四代极端组织,不光是非伊斯兰教的人,有时候连伊斯兰教的普通无辜教民也杀。我一直都觉得人是趋利的,违反既得利益不带来任何好处的事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做,但ISIS真是个例外。更有甚者不远千里来投靠,除了信仰之外,找不到别的解释。世界那么大,为什么要单独抱着一种极端信仰不放呢?又或者说,极端信仰只是手段,真正驱使的还是利益?

十二月书单

罪过罪过,再不写就18年年底了。

《远山淡影》

诺贝尔奖获得者石黑一雄处女作。书如其名,看完之后“淡”得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不过,隐隐约约又能把前后的人物对应起来。逃不过的愧疚即使时间再久也会记起。战争本身就是悲剧的集合,但战争结束后,悲剧仍在发生。

《浮世画家》

第二本石黑一雄的书。书中的画家战时为战争鼓吹,战争结束后自己女儿的婚事却因此事而受到牵连。最终画家道歉了,自称战时受到蒙蔽,相信了错误的主义。谁又不是呢?人还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乡下人的悲歌》

乡下人,多半意味着穷人。作者以自己及家族为案例,讲述了贫穷乡下人的现状。总结下来就是,除非有合适的契机,否则乡下人的贫穷会一直持续下去,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作者的契机就是参军,然后上大学,从而摆脱了乡下人悲歌的命运。世界上有那么多富人在做慈善,那么多国家政府在拨款济穷,但贫穷并不因此而减少,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七月至十一月书单

再不写就该写年终总结了。

《东北游记》

一个外国人写的东北生活日记。虽然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对东北的热爱,但无法掩饰东北日渐的破败。重工业烧烤,轻工业喊麦,加上北朝的不安分,注定了东北必将成为人口流出之地。纵然有部分人或企业在努力,气数已尽就是气数已尽,任谁也无法挡住将倾的大厦。

《蒋经国传》

蒋经国的一生。书的内容估计是有删减的。台湾的民主与蒋经国脱不了关系,虽说一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认清局势,知行合一,顺应历史的进程也是不容易的。台湾是华人居住地最为独立独特的存在,民主的发芽与发展,思想的放开与开放。想到有一拨讲华语的人在某个地方自由地生活着,这本身就像照进黑暗的一束光。祝他们幸福。

《独居的一年》

一本有关爱情的小说。女主人公的妈妈在她小时候就离开她了,她爸爸是一个喜欢勾搭主妇的童书作家,她儿时爸爸的助理跟她妈妈勾搭过并深爱她妈妈直到自己变老,她的成年闺蜜跟她爸爸勾搭过,她在下定决心跟她后来的丈夫结婚前跟她爸爸的球友勾搭过……没错,这是一本有关爱情的小说。也许只有经历了才真正直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吧。

《孤身绝壁》

关于无保护独攀的一本书。无保护独攀也是一种极限运动。这让我想起了近期一位无保护高楼攀爬者的死亡。生前最后的视频让人看得很难受,挣扎着求生却因为力竭而坠楼,让人感到相当的惋惜。我想这也是一种选择,既然选择无保护高楼攀爬必定想到这种风险,是冒着这种风险不断尝试,还是像我们一样拿着手机看别人尝试的视频。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Good luck for you all.

四月至六月书单

《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

这本书讲的是美国的法官在推动民主和法治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美国的民主、法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的,其最高法院也有过错误的判例。但从无到有,每次都进步一点,法官能为民主做的其实很多。反观天朝,法官就是法官,只会判有罪无罪,从没见其推翻过什么行政命令,或者宣布什么什么法令违宪。天朝的宪法就像是个牌位一样,下面一群人供着,除了偶尔搬出来喊两句口号外,别的没什么作用。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言论集会的自由,但现实有吗?所以在天朝,法治真的就是个笑话。建国至今,只见其倒退从未见其进步。要问天朝法官能为天朝民主做什么,只有一个字:屁。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混子曰”是一个用漫画讲史的微信公众号。而这本书就是目前部分讲中国史漫画的合集,读来颇为有趣。历史本来就不该枯燥。很适合蹲马桶的时候看。

《重生》

惊悚小说。讲的就是一位牧师为了自己死去的妻儿,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电学的奥秘,期望能以此看到去往彼岸的妻儿。但执念太深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事,结果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人啊,不能执念太深太久,已经逝去的东西就放下吧。

《荆棘鸟》

爱情小说。写的是澳大利亚一块名叫“德罗海达”牧场的兴衰,还有男主牧师与女主放羊女的黄昏恋。感觉这部小说很适合拍成电视剧,什么元素都有了,包括能称得上是“狗血剧情”的部分。不过,女主、女主的妈妈、女主的女儿感情经历都不是很顺利,仿佛一个循环不停的往复,怎么也跳不出那个圈圈。小说写得还是很真实的,男主牧师在爱情和事业雄心之间选择了后者、女主偷情生下心上人儿子等等,比郭敬明之流要高明的多了。

一月至三月书单

《硅谷钢铁侠》

埃隆马斯克的传记。书名起得有点过,不过马斯克算是现今仍在进行硬件创新的少数人。特斯拉,SpaceX,太阳城,可以说这是马斯克打造的生态,比国内某米、某视要高大上太多。书的内容就跟很多名人传一样,童年、成人、创业、第一桶金、起飞、低谷、涅槃等等,这些都大差不差。不过看完之后能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去火星有点遥远,但电动车必将横行于世,就像石油。还有,paypal居然是马斯克创立的,这倒让我有点意外。另外,马斯克的私生活真是糟透了,天才都是这样的吗。

《常识》

“道长”梁文道写的。三观颇正,感觉应该列为小粉红必读书目。转念一想,何止小粉红,国人都该读一读。我觉得天朝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大家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缩着头过着自己鸵鸟般的“温馨”生活,只要自己过得马马虎虎,外面天翻地覆又与我何干。但是当天翻地覆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鸵鸟就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再想动弹也只是徒劳无功。如果真能把去雄县买房的劲头转到这上面,或许天朝就真的发达了。哎,可悲可叹。

《信》

东野圭吾的非推理小说。一个杀人犯弟弟的奋斗史。小说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真的能以一视同仁的眼光去看待社会边缘的人吗?其实答案不言自明。感觉这部小说倒很适合改成电视剧的,什么元素都有了,哈哈。

《大空头》

有部奥斯卡获奖电影跟这本书同名。讲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有几个人提前发现了并与市场进行对赌。第一个发现的是迈克尔巴里。这个人很牛逼,足不出户,单从公开的数据便能发现危机要发生的征兆。看了这本书才真正明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理,不过也不难联想到天朝。现在的房价不管用什么指标看都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但人们的购房热情仍然不减。其实房价已经跟股价一样了,大家都有上涨的预期,房价就会涨,一旦失去信心,只会比股市跌得更惨。至于何时跌,我想城市人口的负增长将会是一个开始吧。最近曝出来的雄县买房潮,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呢?

做看见太阳的那个

对于总结性的东西,总是不太好起名字。本想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标题,但总觉得略显臭屁。在这物欲横行、人人想坐拥十套房的年代,这句太酸太无力。不过,总比“2016年书单总结”要好不少。其实写到最后,才觉得现在这个标题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先说数量,一共22本,比去年翻番,是我意想不到的。再说类别,小说13本,文学3本,经管3本,历史2本,其他1本。小说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大概是因为小说的情节易读性。历史一直是我的兴趣,经管类倒是工作之后开始有兴趣的。文学有两本是游记,有一本是杂文,比较难啃。其他的那一本是关于临终关怀的,没错,临终关怀。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所以这本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尝试给我启发。

希望今年仍能保持这样的势头,没有什么获取知识、经验的方式比读书更廉价更有效了。当有困惑的时候读书,当觉得无聊的时候读书,书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然不会那么快,因为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这让我想起了一张图,书读的少的看见春天,书读的多的看见雾霾,书读的足够多的看见太阳。读书吧少年,做看见太阳的那个。

十二月书单

每逢碰到来不及写或懒的没写的月份,我会连着几个月一起写。但十二月是个例外,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一定要单独出来,好让后面写小结。

《白夜行》

东野圭吾给我感觉就是相当的高产,推理小说一本接一本。白夜行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一本,说是推理小说,其实看到一半大概也能猜到。推理是其次,重要的是事情发生的原因和人物波动的心理。在这方面,作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比如最后女主连头也没回这个细节。如果你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那么看完这本小说,你的内心应该是会动摇的:这世上怎么会有如黑洞的恶。

《读书与旅行》

书呆子旅行必然是按图索骥,那种书与旅行的结合爽过吸大麻。有了书,旅行就不再只是对风景的赞叹,对美食的赞美,对城市的走马观花。旅行成了一本立体的书,你的脚印,你的所思就成了这本立体书上的文字。感受不再是浮于表面,不再是到此一游,而是更深的烙印。说不定将来也会去书中所提的地方走一遭,应该也会别有一番滋味。

《岛上书店》

看完《白夜行》再看这一本肯定会让人重拾对人性的信心。一个岛上书店引发的一个温馨的小故事。书中的男主倒让我想起了之前听说的关于先锋书店老板的故事。南京的先锋书店老板有时碰到顾客,会随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然后跟顾客侃侃而谈,问他为啥这么干,他说,自己就是喜欢看书,喜欢跟别人讲书。我想这大概就是先锋书店作为一个实体书店,仍能在南京屹立不倒,并且成为南京文化地标的原因吧。